热门搜索: 诗歌 诗词 诗经

《木兰诗》中的借代修辞

《木兰诗》共有62句,其中54句用了修辞格,修辞手法达14种之多,还有8处用了多重修辞格,堪称使用修辞格的典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中的借代修辞,欢迎阅读。  《木兰诗》有2处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2处均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
2020-10-23 07:00:47

借代修辞手法详解

借代修辞手法详解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汉语修辞学,借代的手法详解 借代 ...

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 [关于高考语文借代修辞手法的分析] _图文

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 [关于高考语文借代修辞手法的分析] 每一日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

修辞手法例句

3、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4、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 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借代:为了明天的“面包”和昨日的债务,我不得辛苦的工作着。 (借代生活)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 ...

修辞借代

修辞借代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

各种修辞例句

各种修辞及例句一、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 力。 1.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引用、对比、 借代、反语也应有所了解。 2.能简要分析修辞......

修辞手法-借代

关于?用一事物的名称取代另一事物?这一层意思,汉 语的《辞海》在定义借代时阐述得更为清楚: ?修辞学上辞 格之一,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的,叫借代。如 ‘熟读王......

借代修辞简介

(信) 39.東君 借代...(春神或太陽) 40.西都 借代...(長安) 41.拆穿「西洋鏡」借代...(計謀) 42.杏林 借代...(醫界) 43.青衿 借代...(讀書人) 44.青樓 借代...(類似妓院、陪酒的場所) 45.桑梓 借代...(故鄉 ) ......

借代修辞手法详解_图文

借代修辞手法详解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借代 定义: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

怎样运用借代修辞手法

怎样运用借代修辞手法 摘要: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借代这种修辞手法,它是汉语中的传...

什么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有哪些例句

(拟人)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 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 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

借代与修辞_图文

借代与修辞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借代与修辞 ——— 作者: ——— 日期: 仔细研究品味课文中的标题,对于大 借代与修辞 ——— 作者: ——— 日期: 仔细研究品味课文中的标题,对于...

借代修辞手法

借代修辞手法_幼儿读物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讲解借代素材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讲解:借代 2021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借代,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1.定义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2.表 ......

借代修辞手法释义_图文

借代修辞手法释义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小学语文语文常识(修辞)借代

借代(一)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二)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

借代及其练习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 借代及其练习

借代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 法。恰当地运用借代手法,既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又可以避免用 词的重复,使文章语言富于变化和有......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

譬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将粜米的农民称为“旧毡毛朋友” , 这是借用他们头上戴的来代替其称呼,就属于借代修辞方法。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不像明喻那样说“甲像乙” ,也不像暗 喻那样说“甲是乙” ,而是根据两者相似点......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解析:借代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解析:借代_六年级语 文知识点_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 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 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

课前练习5-比喻和借代

3、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4、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 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如果是比喻,请说出本体和喻体,......

借代及其练习

借代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借代手法,既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又可以避免用词的重复,使文章语言富于变化和有......

热爱生命诗歌朗诵配稿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热爱生命吧!我的朋友。《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2021-11-19 07:00:34

珍爱生命诗歌朗诵

生命如火,照亮我们一生;生命如霞,使我们朝气蓬勃;生命如花,使我们嗅到她的香味;生命如诗,一首首使我们有所感悟。珍爱生命诗歌朗诵篇一《热爱生命》当我黑亮的眼睛闪耀在黑暗中却被黎明刺瞎了视觉神经我依然会用干瘪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地上写下热爱生命当沙漠的黄风吹裂了我的双唇我依然用滚烫的泪珠在金黄的沙地上写下
2021-11-19 07:00:34

热爱生命诗歌朗诵稿

热爱生命,才能在这个绚烂的上世界绽开了生命之花完整自己的人生。热爱生命诗歌朗诵稿篇一热爱生命请热爱生命,珍贵的人请接受我这衷心的称呼——珍贵的人这称呼并非只献给——官员、富人、才子、明星它献给这世界上所有生而平等的人——穷人、流
2021-11-19 07:00:34

热爱生命诗歌朗诵女声

生命是每个人的财富,世界因有了生命而绚丽多姿,生机勃勃,让我们热爱与珍惜自己的生命,把握人生中的每分每秒。《热爱生命》如果你选择放弃成功便是一片孤迹如果你没有勇气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如果你热爱生命远方的黎明会更美丽既然选择坚强便坚持到底也许远方的美丽很遥远既然目标是远方留给天空的只是彩虹但,只要热
2021-11-19 07:00:34

食指诗歌 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我们也应该像食指那样,永远热爱着生命。食指的诗《热爱生命》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也许经过人生激烈地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我下决心:
2021-11-19 07:00:34

关于热爱生命的诗歌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热爱生命诗歌篇一我不去想生命的这个过程赋予我什么样的使命在人生这条路上的悲喜我不去想在季节的春天让希望种在泥土发芽洒下和风细雨的亲密热爱生命在春天扬起希望我不去想在季节的夏天酷热的太阳挥洒汗水
2021-11-19 07:00:34

热爱生命的诗歌朗诵稿

生命是伟大的,它就像扎根在边疆的白杨树,可以抵挡风沙,保卫着我们前行。热爱生命诗歌朗诵稿篇一默默的领受一切默默的体味一切象一只蝴蝶象一只鸟不让季节的痛打碎生活的从容不让梦境碎裂的痛苦打破世界的淡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每天早早的起床跑步踢腿跳跃打拳不管寒天酷暑从不间断火热的情感不断发酵成日子深处对梦想
2021-11-19 07:00:34

春节对联ppt

对联讲究对仗,对仗是中国古代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的表现力。春节对联篇一: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国泰民安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横批:万象更新岁通盛世家家富;人遇年华个个欢
2021-11-18 07:00:37

万物归心 林清玄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类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其散文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 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 。万物的心 林清
2021-11-18 07:00:37

沁园春长沙朗诵音频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朗诵技巧:“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前三句应慢读,其中,“北”字要重读,&l
2021-11-18 07:00:37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京ICP备16605703号